|
任正非说的基础研究,建筑行业做到了吗?1 中国的研发投入总量较大,强度不够 首先从宏观层面对国家研发投入进行分析。在研发经费支出上,中国仅次于美国,高于日本、德国等其他G7国家的研发经费投入。 但是从研发投入的强度(研发经费支出/GDP总量)来看,中国虽然加拿大、英国和意大利,但是与老牌工业强国仍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日本、德国和美国等二战后出现的工业大国。 最近,法国、德国、日本和美国先后针对工业信息化、工业化再发展等提出符合自己国家情况的战略,例如法国的“数字法国”,日本的“iJapan”,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再工业化”,中国也提出了自己的“中国制造2025”,如要达成目标实现蓝图,那么研发费用的投入强度也要追赶得上同期竞争的其他国家。 2 总体基础研究仍然薄弱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者之间存在主要区别,简单来说,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再到试验发展,产生经济效益的可能性和明确度越来越高,与生产的关联度越来越高,但是研究成果可应用的范围越来越窄,对未来知识创新的影响越来越小,创造知识的程度越来越小。试验发展阶段几乎没有知识创造,仅仅是将基础研究得到的理论知识和应用研究得到的理论方法发展为实践应用。 我们关注和强调的基础研究,就是强调知识创造的过程。就产业发展进程来说,中国属于后发国,获取别人已得的知识进行试验发展加以应用,虽然是便捷且有力可图,但是知识创造阶段我们将出现大量的空白,这就落入了“后发优势陷阱”里。自主创新要从基础研究开始。西方国家之所以能够拥有强大的技术,也是因为前期广泛的、不计较产出的基础研究投入。 从1995年到2006年再到2016年,中国国内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总投入的比例几乎不变,应用研究的比例逐年下降,而试验发展占研发经费投入的比例逐年升高。 同年的国外数据对比,法国的基础研究比例最高,占24%,美国和英国其次,占17%,日本亦有12%的比例,而中国的基础研究仅占5%。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总和,中国仅是日本的一半,尚不足法国和英国的1/3。中国与别国的差距可见一斑。 3 研发主体依靠企业 从我国研发经费来源结构可以看出,企业承担着较多的科研任务,研发经费支出占研发总投入的78%,可见我国的研发活动与市场经济挂钩。企业作为知识使用的主体,同样也承担了知识创造的任务。 企业之所以能成为研发的主体,主要因为企业能够“活化”基础研究的成果,就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4 建筑企业是研发经费的主要流向 2018年《财政部关于修订印发一般企业财务报表格式的通知》(财会〔2017〕30 号)规定,上市公司要将原计入管理费用项目的研发费用单独列示为研发费用。这一规定让我们有机会从上市公司的报表中直观地看到各公司的研发投入情况。 建筑行业是研发费用的主要流向之一。从我国A股的研发费用主要流向来看,主要投入领域为建筑、汽车、电子元件和机械,这四个行业同样也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而美股的研发费用主要流向信息基础(36%)、医疗保健(33%)、通信服务行业(13%)。 央企承担建筑行业研发投入的重担。小编盘点了136家上市建筑企业,发现有研发投入的企业共121家,占总数的89%,有成果转换的即研发有实际成果(转化为无形资产等)的有21家占比15.4%。其中,央企承担了上市建筑企业80%的研发费用投入,地方国有企业承担了9%的研发投入,民营企业仅占据10%。 2018年上市的建筑公司,研发费用投入超过10亿元的共有11家,全部为央企和国有企业,其中研发投入超过百亿有三家,分别是中国中铁、中国铁建和中国交通。 行业总体研发强度不高。虽然建筑行业的研发投入费用在绝对值上占据优势。从总量上来说,建筑行业的研发费用要高于其他行业,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中字头建筑央企在国内企业研发费用排行榜上连年占据高位。但是就研发强度(研发经费投入/营业收入)来说,建筑行业比起其他行业显得稍逊一筹。 我国上市建筑企业的研发强度平均为2.4%,最高的是延华智能,仅为6.1%;中字头央企中,中国化学研发强度达到3%,规模最大如中国建筑,研发强度尚不足1%。民营企业虽然绝对数量不敌央企和地方国企,从研发强度来说,上市的民营建筑企业的研发强度平均为2.6%,央企平均为2.5%,地方国企只有1.1%。 当然,由于建筑行业具有明显的高营业收入、低净利率的特点比,用研发经费投入/营业收入作为行业间对比的标准,与计算机、电子行业等动辄10%以上研发强度同时10%以上利润率的行业进行对比,就显得建筑企业的研发强度不可同日而语。 5 建筑行业的基础研究正在开展 基础研究决定了未来建筑的走向。历史上,建筑史的发展,基本上都伴随着其他学科的发展。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论述为何中国古代建筑多用木料代替石料,主要因为“匠人对于石质力学缺乏了解”。欧洲建筑的每一次变革发展,都伴随着基础科学的发展。从这一角度来说,基础科学在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应运而生的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虽然基础研究对于建筑行业乃至全社会国计民生的保障意义重大,但是由于基础研究是否能转化为成果并产生效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要求以盈利为主要任务的企业进行基础研究,比较脱离实际情况。从比较优势来说,企业因为直接接触市场,对市场需求反应更为敏感,进行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效率更高。因而,国家想要鼓励企业承担部分基础研究的任务,进行更为精准、有方向的基础研究,就要建立国家与企业合作的机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因此应运而生。 |